【家風傳承】儉以養德:季文子“無衣帛之妾,無食粟之馬”
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,它不僅是積累財富、興旺家族的根本,也是涵養德行的重要手段。一個人養成了節儉的習慣,就意味著已經擁有了控制欲望的能力,能夠做自己的主宰,與此同時,還能培養出自立自強、謙虛謹慎、深謀遠慮等品質和能力。而奢靡會引起沒有止境的欲望,使人失去理性的約束,開始講排場、搞攀比,小可身敗名裂,大可敗家亡國,正如李商隱所說:“歷覽前賢國與家,成由勤儉破由奢。”
古人十分注重對子孫進行節儉方面的教育,希望子孫量入為出,涵養德行,實現家族的傳承和興旺。三國名相諸葛亮在寫給兒子諸葛瞻的家書中說:“夫君子之行,靜以修身,儉以養德,非淡泊無以明志,非寧靜無以致遠。”北宋名臣范純仁在告誡親屬時說:“惟儉可以助廉,惟恕可以成德。”北宋史學家司馬光在寫給兒子司馬康的家訓《訓儉示康》中說:“由儉入奢易,由奢入儉難。”明末清初教育家朱柏廬在《朱子治家格言》中說:“一粥一飯,當思來之不易;半絲半縷,恒念物力維艱。”
春秋時期名臣季文子是中國古代以儉治家的典范。他曾擔任魯國正卿(相國)三十三年,在魯國推行“初稅畝”制,即不論公田、私田,一律按畝征稅,從律法上肯定了土地私有,大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,使中國歷史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發展邁出了關鍵的一步。他手握軍政大權,卻克勤于邦,克儉于家,“家無衣帛之妾,廄無食粟之馬,府無金玉”(《史記·魯周公世家》)。
孟獻子的兒子仲孫它對季文子身處高位卻如此節儉很不理解,他對季文子說:“您身為魯國上卿,可是您不讓婢女穿綢緞衣服,不讓馬匹吃糧食。人們都認為您很吝嗇,您這樣做恐怕不會為國家增光吧?”
季文子回答道:“我當然也想過奢華的生活,然而我看到國內還有很多百姓在吃粗劣的食物、穿破舊的衣服,因此我不敢這樣做。百姓吃粗劣的食物、穿破舊的衣服,我卻精心打扮我的婢女、用糧食喂養我的馬匹,就有愧于我的職位了。況且,我聽說要靠品行來為國家增光,沒聽說用婢女和馬匹為國家增光的。”
季文子把這件事告訴了孟獻子,孟獻子感到非常慚愧,將仲孫它幽禁了七天。從此,仲孫它效仿季文子,讓婢女改穿粗劣的布衣,讓馬匹改吃雜草。季文子知道后高興地說:“過而能改者,民之上也。”意思是知錯就改的人,是百姓的榜樣。于是,季文子提拔仲孫它為上大夫。消息不脛而走,在季文子的倡導下,勤儉節約在魯國朝野蔚然成風。
季文子去世時,家臣想收集一些器物來陪葬,但家中的所有用具都沒有備用的,只好以用過的器物陪葬。季文子為相三十三年,輔佐過三位國君,卻沒有私人積蓄,因此,時人都稱贊他“廉忠”。他以儉養德、以儉治家,并將節儉的理念傳遞給他人,終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社會風氣,為今天的家風建設提供了借鑒。
大力弘揚勤儉節約的家風,帶動家庭成員自覺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,進而推動全社會形成勤儉節約的濃厚氛圍。就像總書記所說:“不論我們國家發展到什么水平,不論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,艱苦奮斗、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。艱苦奮斗、勤儉節約,不僅是我們一路走來、發展壯大的重要保證,也是我們繼往開來、再創輝煌的重要保證。”
免責聲明:本網部分文章和信息來源于互聯網,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和學習之目的。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立即聯系我們,我們會予以更改或刪除相關文章,保證您的權利。